2009-12-11 12:23
lacy
請不要糟蹋「總辭公投」
黃鶴回﹕請不要糟蹋「總辭公投」
(明報)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去年的台灣 總統選舉,民進黨 為了鼓動支持者投票,搞了個「公投綁大選」。公投的內容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進入聯合國 ,取代中華民國,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為強烈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志,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參與,您是否同意政府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為怕民進黨的「公投綁大選」策略得逞,國民黨 也急忙提出一個名為「務實返聯」的公投。內容為:「您是否同意我國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組織,名稱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
由於很多人覺得兩案本質上都是為拼選舉而做的政治操作,所以懶得配合政黨的號召,不去投票,結果拖低整體投票率。
泛民不一定能避免「民意錯讀」
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泛民「5區總辭」,促使立會補選,意在發動變相「公投」——讓市民就政改方案來一次全民表態。表面上,整個部署的每一步看上去都理所當然,但劇情之具體進行,卻不一定按「5區總辭」操作者的「劇本」推進。從上述的台灣例子可見,用文字表達的公投案尚有如此不同的解讀方法,那麼沒有文字依據的「公投」恐怕就更難統一解讀了。例如,假設只有個別的泛民政黨參與「總辭公投」,部分泛民的支持者可能會把總辭解讀為個別政黨的政治騷。有此「民意誤會」,他們很可能「懶得配合」,索性不投票,情况就如去年台灣的泛綠和泛藍支持者都不太支持公投一樣。
又例如,泛民的支持者嫌政府的方案太保守,但同時又認為泛民的方案太激進(如馬嶽日前的文章所言,政改涉及多元選擇),部分泛民的支持者發現投不下手,於是索性選擇棄權,拖低整體投票率。
明顯地,無論是「懶得配合」或是「投不下手」的心態,都對建制派候選人有利。試想,如果建制派候選人因此而勝出補選,政府又會如何解讀?
不難想像,政府會解讀為「激烈的抗爭方法(總辭)不得民心」或者會解讀為「政府的政改方案得到廣泛的民意支持」。這樣的解讀分明把「懶得配合」或是「投不下手」的民意遮掩活埋了,亦即「民意錯讀」了,但人們卻又難指摘政府曲解民意,因為政府的解讀符合泛民議員的「總辭劇本」的推演邏輯。近日,多位總辭派就曾表示絕不會「輸打贏要」,意即「如果補選落敗,會接受市民對香港政治前途的取態」。
以上的例子說明,即使泛民各黨齊心合力推「總辭公投」,甚至能一致贊成某單一方案,也不一定能避免「民意錯讀」的問題。
公投可貴之處,在於它能直接體現民主。正因它可貴,我們便要在推行上小心處理,務求令公投充分體現其意義。而一次有意義的「總辭公投」,如上文所述,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
(1)執政和在野兩派,其自身需有清晰及一致的立場(如泛民各黨首先需要團結一致);
(2)公投的選項為二者擇其一,而且兩個選項相互獨立、完全窮盡(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例如,「是否放棄聯繫匯率 」符合以上準則,而「港元兌美元 的匯率該定在什麼水平」則不符);
另外,參照台灣自2004年至今,舉行了6次全國的公投均不獲通過,恐怕香港的「總辭公投」,還要考慮法定的投票門檻的高低問題,這一點因不涉本文題旨,只好暫且免談。
若你問:台灣能實現全民公投是否一種成就?我會答是。但若你問:台灣方面是否該用更好的方法落實公投,使其不至淪為政黨操作選舉的工具?我也會毫不猶豫贊成。「總辭公投」的概念勝在能打破悶局,但只要泛民議員們一日有立法會 議席,他們一日也有「總辭公投」的「武器」。既如此,為何急迫於一時,硬要在一個多元的議題上進行公投?這既要冒喪失議席的風險,又可能製造讓政府「錯讀民意」的機會。尤其可憂的是,搞一次沒意義的公投,會破壞公眾對公投的印象,當以後更有需要發動「總辭公投」之時,這重要的「武器」竟可能報廢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