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11 07:41
JICKYLE
自殺,一個都嫌多!
自殺,一個都嫌多!
[url=http://www.singtao.com/][img]http://l.yimg.com/mq/i/nws/partner/st2.gif[/img][/url](星島)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url=]星島日報
[/url]報道)聽聞[url=]香港中文大學
[/url]一位來自內地的學生自殺,不勝感傷!頓然將我的思緒拉回到兩年前在[url=]北京
[/url],同樣是清明時分接到消息,剛從中文大學博士畢業回京工作的師兄樊鏵以這樣的方式離去。不論老師或同學都無比震驚和悲痛![url=]北京大學
[/url]的韓茂莉教授撰寫了一篇悼文《紀念我的學生樊鏵》發表在北大未名BBS,後被許多論壇和博客轉載。令人不盡惋惜之餘,是對緣何這般急於結束年輕生命的質疑;是對有效預防措施最急切的呼籲!
同年秋天,我來到香港讀研,半年多的選題後,當我告知韓茂莉老師我的研究恰是關注自殺預防時,老師不禁再度感傷:「倘若你能早些研究,興許還能挽救你師兄的決定。」一時卻也無言以對。小心回首這段往事,的確有許多可被活著的人借鑒。
徵兆無被充分解讀
已經離去的樊鏵師兄,曾經被診斷患有[url=]抑鬱症
[/url],也曾接受短暫治療。對於他的身體和心理狀況,身邊一些密友和老師有所了解,卻都沒意識,會有如此的演化;而悲劇發生後,「似乎知情」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自責和後悔。其實這反映了一個被廣泛研究證實的誤區,即「自殺是很突然而沒有徵兆的」。研究表明,大多的自殺事件在發生前都有或多或少的「信號」發出,但往往沒能被充分的解讀。我認為,這恰恰是社會整體缺乏重視的一個體現!
相比社會大眾,具體從事自殺研究的工作者們就要敏感許多,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努力從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然而,有效的干預和預防措施依舊乏善可陳,這究竟為何?身為一個研究者,同時亦是被關注群體的一員,切身的感悟到:「簡化原因、僵化問題、非人性化干預」是當前各種預防措施失敗的根本原因。
社會合作共同預防
對於「自殺」這樣極其複雜的問題,學者們擅於借助分類來處理諸多原因和危險因素,這對於研究而言確實行之有效,然而對於干預,卻捉襟見肘,何解?自殺干預實質上是一個從複雜到簡單再到複雜的過程:首先是認識問題,通過歸類原因來解析現象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然後是解決問題,每個人的唯一性決定了每個個體的原因都可能是不同的,草率的將干預個體歸結為某一類「問題同學」來例行常規化的處理顯然是不盡人意的,而對於有一定心理問題學生的幫助當更加謹慎,因為往往這些學生本身就缺乏被關注,或者需要更多的特殊關注,將其簡化成某一類只能事與願違,反而可能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情緒。現有的許多措施的非人性化正體現在對分類的過度依賴,急於將對象標籤上「本地生」、「內地生」,亦或「壓力過大」、「承受能力不夠」、「適應和生存能力太弱」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這恰恰忽略了對象的唯一和特殊。相反,這是一個複雜化的過程,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懷揣著對生命的敬意,走進學生的心理。
這次中大學生的事件再度引起了媒體和高校對內地來港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也引發了我對往事的諸多感慨,希望這類悲劇不要再重演,而活著的人也都能從中吸取些教訓。自殺預防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的,從對家人,對朋友,對身邊的人的關心開始!即便還未曾經歷過相識的人自殺,也應高度重視,因為生命不存在假設,只有預防,沒有補救;因為一個已經太多,一旦發生,都將是無法承受的代價!
張一
[url=]香港大學
[/url]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周日來論)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10/3/hf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