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日常 - 新聞時事 » 大陸/汶川地震三周年 災區“後重建階段”仍須關注


2011-5-12 17:53 ringshop
大陸/汶川地震三周年 災區“後重建階段”仍須關注

大陸/汶川地震三周年 災區“後重建階段”仍須關注   http://www.cdnews.com.tw 2011-05-12 16:38:30  
    [table]                      [tr][td]                   [img=332,500]http://www.cdnews.com.tw/upload/201105/12/101529679.jpg[/img]              [/td][/tr]        [/table]王鵬捷/整理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屆三年,中國部署的三年完成災後重建各項任務將在4個月後全面完成。三年重建,國際社會見證了震災區的脫胎換骨;但人們也看到,災區發展還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災後恢復重建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後重建階段”仍須得到各方關注。
  
 生態恢復任重而道遠

 中國國務院出臺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評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森林大片損毀,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與破碎,生態功能退化。
  
 記者乘車經過汶川等極重災區的部分路段時可看到,夾路山體岩石裸露,草木稀少。去年,四川映秀、綿竹等地爆發泥石流。專家分析,“5.12”汶川地震對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形成影響巨大:岩體震裂鬆動,岩石疏鬆破碎並誘發了大量的表層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鬆散物質堆積在溝道內,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源。
  
 《規劃》確定了林草植被恢復、草地恢復、森林公園等多個生態修復項目,並強調加強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災害隱患點的排查、監測和治理。生態恢復任重而道遠。
  
 適應新生活尚需時日
  
 地震致使部分地區“不再適合居住”,在《規劃》確定的“主要在規劃區內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規模外遷”的原則下,青川縣部分受災人口在廣元市內劍閣等地安置,部分跨市協調到邛崍市邛崍鎮南寶山農場安置。北川縣城異地重建後,要安置兩部分人,一是老北川縣城的居民,二是新縣城所在地的原住農民。
  
 離開家鄉到異地生活,從農村到城鎮生活,擺在安置民眾面前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政府根據情況實施了分配土地、就業引導、生活培訓等措施,但在“故土難離”的心情下,異地安置的民眾,特別是老年人還有段與新環境的“磨合期”。
  
 心理重建仍需堅持
  
 不同于建築物的修復建設,心理重建因個人情況的差異效果也不同,只能“慢縫細補”。
  
 據中國心理學會調查,災後有超過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隊伍趕往四川災區。學生、災區基層幹部、失去孩子的家庭等人群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對象。
  
 日前,汶川一中校長周秀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學生們完全走出地震的心理陰影,可能還要一兩年的時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重建完成後,各界對震災區的關注度會漸漸降溫。災區民眾、官員在心理上還需對此變化做好心理準備。
  
 過上好日子關鍵在經濟發展
  
 災區民眾能不能過上長久穩定幸福的好日子,關鍵還在經濟發展。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其署名文章《社會主義制度鑄就抗震救災偉大奇跡》中提到,對口援建有效地促進了東中西部經濟大合作。
  
 19個對口援建省與四川6個災區市(州)合作共建了24個特色產業園區和農業示範園區,協定產業援助專案698個,落實了產業合作專案483個、資金178億元。汶川水磨發展觀光旅遊,廣元走低碳經濟道路,德陽確定為清潔技術與再生能源裝備製造業國際示範城市……震災區部分山區農村地帶,嘗試搞有較高經濟效益的種養殖業,如藥材、土雞等。但由於自身生產技術和觀念較為傳統等問題,部分民眾掌握新的生產技術還需時日。
  
 地震後,政府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災後重建總體目標。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對口援建促進的東中西部經濟合作後續效應有多大?尚需時間檢驗。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