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8 20:00
宅~有何不可
掌聲並噓聲 鐵娘子禮葬
[img]http://imgcache.sina.com/?s=qSDIDq615UuN6iP9crwwCmA9hig1ePlKllAGlGtqpHuU3PjHrQOG5UiMCZqR5Vb47Wr8rbhX8XM4rW98vEympa9doFNSvJKr8R0Lw[/img]
撒切爾夫人的孫女在葬禮上朗誦《聖經》。
[img]http://imgcache.sina.com/?s=pjEd7mTkpXEQpnhKiopDFYxR3TPMshTI1iG5naxbqaBOmkdHyUQI9Xfk9UwQ2Wz8rYB7tbdpsZqKAINQBIcn8Wwg3XTExZhXnpxKk[/img]
英國女王在葬禮上唱聖歌。均據美聯社
[img]http://imgcache.sina.com/?s=fgarJxWC0RJvFtqbqi1TKxKfuepX3tpWzeJXCj262RKf%2BtpXnepWEx5v4RGeEh2a2SGaJhm60S2qOime4T2yHiGu1TWiMim2zg6b8[/img]
撒切爾夫人的靈柩運抵聖保羅大教堂。美聯社
[img]http://imgcache.sina.com/?s=%2FL6Km%2F5Zo8pOi7NyeNVyn%2Ft2iJJ2U7MtnJp2fxZRq8q%2Bb7MubJJ1h%2FcGs8m9hvZxq9m5mvJRo%2F2dpvJ1s%2BWRkwpFp%2B2Bpwp9nLa6Z[/img]
覆蓋著英國國旗的撒切爾夫人的靈柩被抬上皇傢炮兵隊馬車前往聖保羅大教堂。美聯社
[img]http://imgcache.sina.com/?s=U8Y1SAfHAaXySp7fJ4BKE9Un680h%2B3nLP1YORsH8QcGmG6nhA8ybArHyVcXiToCRAtQiFwxELsEnVqFVXrH0ReC1NvUsVxPr%2FpIeJ[/img]
[img]http://imgcache.sina.com/?s=KJfqbDeAcjdDfyGZ%2BDJUNJPsXHws6x9jJwjVU8S6gjQsQzuq6%2FErJL%2BuayOcckKugmiYNz67H6LLl7t7OmKvSlAYb6S2nmbgR3eJY[/img]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17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葬禮規格是僅次於國葬的軍事榮譽禮儀葬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其丈夫菲利普親王出席葬禮,這也是繼1965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葬禮後,女王首次出席非王室成員的葬禮。
作為20世紀最重要政治人物之一,“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生前身後都引起無數爭議。葬禮當日,崇拜者與反對者伴隨“鐵娘子”走過瞭最後一程:有逾25萬民眾夾道送別,亦有反對者背對靈柩表示抗議。
盛大葬禮:
與戴妃規格等同
繼丘吉爾後 英女王首次參加非王室成員葬禮
【僑報綜合報道】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當地時間17日舉行。2300名全球領袖和名人齊集,向“鐵娘子”和一個時代作最後道別。
綜合英國《每日郵報》、BBC、路透社報道,儀式於10時開始,靈柩由靈車運離倫敦威斯敏斯特宮的聖瑪麗教堂。靈柩蓋著英國國旗,上面放著白色花圈和一張卡,由她的兒女寫著“摯愛的母親——永遠在我們心中”。
北京《環球時報》報道,撒切爾夫人的靈柩先由殯葬車運載到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皇傢空軍中央教堂——丹麥人聖克萊蒙特教堂,之後,她的靈柩被轉移到皇傢炮兵隊馬車上運抵聖保羅大教堂。逾700名曾參與馬島戰爭的士兵,沿途每隔5至10米列隊致意。
英女王和其丈夫菲利普親王、首相卡梅倫、前首相貝理雅和白高敦等英國政界人物在聖保羅大教堂迎候靈柩。這也是英國前首相邱吉爾1965年葬禮後,英女王首次出席非王室成員的葬禮。
運送過程中,倫敦知名地標大本鐘停響默哀。海軍陸戰隊軍樂團在馬車前引路,演奏蕭邦、貝多芬和門德爾松的送葬進行曲。
靈柩進入大教堂時,教堂鐘聲不斷敲響,出席者全體起立。隨後,“鐵娘子”孫女阿曼達首先朗讀《聖經》經文《以弗所書》第6章、第10至18節。接著,英國首相卡梅倫、倫敦大主教查特斯和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相繼發表悼辭和讀經。
儀式結束後,靈柩在撒切爾夫人傢人的陪同下,離開聖保羅大教堂,轉往切爾西皇傢醫院進行火葬。骨灰會按照撒切爾夫人的願望,安放在丈夫丹尼斯身邊。
英國政府還為葬禮配備軍隊依仗,也就是僅次於國葬的禮遇規格,與當年戴安娜王妃和王太後葬禮規格等同。
撒切爾夫人生前曾表示,不願公眾瞻仰遺容或空軍分列式表演,但希望有軍隊儀仗隊參加。
軍事元素:
馬島戰爭老兵扶靈
串起一生輝煌 紀念地選在皇傢空軍禮拜堂
因為撒切爾夫人生前非常註重自己在戰時的成就,所以她的葬禮中處處充滿瞭軍事元素。法新社報道,把撒切爾夫人的靈柩抬至聖保羅大教堂的禮兵中,就有參加過1982年馬島戰爭的老兵。
北京《環球時報》報道,葬禮中紀念地點的選擇也突出瞭“馬島元素”。英國首相卡梅倫早前就宣佈,為瞭紀念撒切爾夫人領導英國在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中獲勝,這次的葬禮將以馬島戰爭的勝利為主題。
在當年的那場戰爭中,撒切爾政府派出的英國皇傢空軍戰機,被認為起到瞭重要作用。而丹麥人聖克萊蒙特教堂,被稱作皇傢空軍禮拜堂。因此在撒切爾夫人葬禮活動中,這裡無疑是最好的紀念地點。
英國人為舉行國葬的去世首相選擇“三點一線”設計,其中往往是將這位政治傢經歷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尋找一處紀念地點來緬懷。
在丘吉爾的葬禮中,他的遺體被安排在倫敦滑鐵盧火車站經停轉運,而這樣的葬禮安排是為瞭讓國人記住,法國人曾在滑鐵盧戰役中敗給英軍。
安保加強: 警員是悼念者的兩倍?
沿途設鐵欄 狙擊手出動
鑒於波士頓馬拉松遇襲,倫敦警方在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中如臨大敵。綜合英國《每日郵報》、BBC、路透社報道,倫敦警方增派4000多名警員加強保安,並於運送靈柩沿途架設鐵欄。整個葬禮現場,雖然有反對者喝倒彩,但未發生大規模沖突。
北京《環球時報》報道,因波士頓恐怖襲擊,一直擔心鬧事的英國政府心理負荷突然加碼,而2300名各國受邀政要名流的安全更讓唐寧街冒出陣陣冷汗。
愛爾蘭共和軍、“基地”組織、左翼激進分子,這些“暴力”符號也逼著倫敦警方在安保上不斷加碼。
在撒切爾夫人靈柩行進道路上,路兩旁的屋頂上駐有狙擊手,警察手持沖鋒槍巡邏。
但這隻是一小部分,愛爾蘭“thejournal”網站稱:“安保人員的數量將是悼念者數量的兩倍”。《紐約每日新聞》報道,4000多名安保人員和700多名軍方人員在代號為“純藍行動”的葬禮上執勤。
倫敦警察廳表示,除瞭增派的4000多名警力外,還有常規的3000至5000名警察在街上巡邏,“警力密集度比倫敦奧運期間任何一天都要大”。在一些英國媒體眼裡,這種安保配置“不亞於一道鋼鐵護身符”。
爭議持續:
崇拜者與反對者共送別
未獲應有尊重or國傢為她付出太多?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撒切爾夫人生前身後都引起無數爭議,從她葬禮這天的民眾反應可見一斑。大部分民眾對靈車拍掌獻花,亦有20多名反對者背對靈柩,有人甚至舉起喝倒彩的紙牌。
綜合英國《泰晤士報》、路透社報道,靈柩運送途中,有逾25萬人夾道鼓掌和獻花,為搶得最佳位置觀看葬禮,部分民眾為不惜露宿街頭。79歲的基爾特稱,“鐵娘子”改變瞭世界,是英國的偉人。更有馬島戰役老兵指,“鐵娘子”令英國重生,貢獻良多,但未獲應有的尊重。
反對者則把握這最後的機會抗議,有蘇格蘭民眾批評,“鐵娘子”執政時廢掉瞭全國的工業。
在緊縮政策下,葬禮的龐大開銷也被詬病。英國《每日鏡報》報道,此次葬禮中僅警方的開銷就超過400萬英鎊。而英國《星期日鏡報》則援引前任共黨政府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的話稱:“國傢已經為那個女人付出太多瞭”。
遺產
撒切爾主義仍存在
撒切爾夫人盛大的葬禮落下帷幕。但英國各界的爭論並未因此而靜默,圍繞撒切爾夫人的功過褒貶仍是焦點話題,自她去世後一直未曾停歇。
撒切爾夫人去世,有人哀傷,有人歡呼,但無論是贊美或是抨擊她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她執政時期大刀闊斧的改革,徹底改變瞭英國的政治版圖和經濟結構,留下的是一筆被稱為“撒切爾主義”的思想遺產。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被視為撒切爾“衣缽”的傳承人,但他在英國掀起的新一輪改革面臨重重難題。
在葬禮上,倫敦主教查特斯說,“思想的碰撞集中體現在撒切爾夫人的身上,使她成為一個象征性人物。”
思想的碰撞,也許是撒切爾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英國未來的政經走向、卡梅倫破解改革難題的路徑選擇,都無法繞開這個一生寫滿傳奇的女人。中新社
領土爭端:
阿根廷大使缺席葬禮
美國前總統無人出席 被指“冷待”葬禮
葬禮當日,有來自200個國傢和地區的政要出席。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與英國有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主權爭議的阿根廷駐英大使艾麗西亞沒有出席。
綜合英國《泰晤士報》、BBC報道,美國未派副總統或前總統出席葬禮,僅由前國務卿舒爾茨及貝克率代表團致意。受邀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婦、裡根遺孀南茜和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等亦未到場。
對此,英首相府表示,艾麗西亞拒絕出席是其個人問題。首相府在邀請嘉賓方面咨詢“鐵娘子”傢屬,由於英阿兩國因馬島主權爭議而關系緊張,因此未有向阿國總統克裡斯蒂娜寄邀請函。
對於美國“冷待”葬禮之說,卡梅倫發言人的反駁稱,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及前總統尼克松時任國務卿基辛格亦在代表團之列,反映美方對“鐵娘子”的尊重。
聯合國安理會17日在阿根廷大使離席後,向撒切爾夫人致以“最深切哀悼”。
花絮
她參與發明冰激凌?
在撒切爾夫人葬禮上,倫敦主教在致辭中呼籲將撒切爾夫人當普通人紀念。回顧個人生平時,主教提到瞭撒切爾夫人在冰激凌業的成就。據說,從政前,化學專業畢業的撒切爾夫人曾供職食品公司,研究向冰激凌中充入更多空氣,就這樣“軟皮”甜筒誕生瞭。
但英國《衛報》提出疑議,稱該冰激凌早在她投身團隊10年前就在美國出現,隻是後來該團隊將之引入英國並與美國雪糕巨頭合作經營,此外也無法證明她直接參與瞭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