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日常 - 新聞時事 » 梅毒患者上升 9歲童也感染


2008-4-4 11:51 JICKYLE
(明報) 04月 04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 衛生署    衛生防護中心    資料顯示,過去5年向衛生署轄下社會衛生科求診病人中,感染梅毒的病人比例有所增加,早期梅毒病例由2006年的90宗,增至去年的108宗,其中更有1名9歲男童,經

母體感染先天性梅毒,須接受治療。

衛生防護中心最新一期《傳染病直擊》報道,本港最常見的5大性病分別為非淋巴性尿道炎(男性)及特異性生殖道感染(女性)、 性器疣(俗稱椰菜花)、淋病、梅毒及陰部迊疹。雖然整體上性病求診數字有下降趨勢,但感染梅毒的病人比例則有所增加。

新症年約千宗 性病第四位

衛生署轄下社會衛生科每年約1000宗梅毒新症,自2004年起,梅毒感染個案更超越陰部迊疹,成常見性病第四位。早期梅毒病例由06年的90宗,增至去年的108宗,當中以男性患者佔大多數,同時確診感染愛滋病毒(HIV)及梅毒個案,由06年的3宗,增至去年的10宗。

中心更發現,在捐血人士的血液中驗出梅毒的比率亦有所增加。 2003至07年分別約有0.09%男性及0.1%女性捐血者被驗出感染梅毒,較99至02年的平均0.05%及0.06%為高。在產前檢查方面,過去4 年在孕婦血液測試中驗出梅毒的比率,則由0.77%曾至0.94%不等。

捐血驗出梅毒亦增加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菌所致,經由性接觸傳染,包括肛交、口交及陰道性交等,亦可經由母體感染。病徵可分為3期,第一期為接觸病菌後10至90天,受感染部位會出現不痛的損口(俗稱下疳),損口通常出現在生殖器官附近,也會長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如陰道內。

第二期為出現下疳後6至8星期,患者的手背、腳底、腹部或生殖器可能會出現不痛不癢的紅斑,同時也可能會出現感冒的徵狀,病徵可能在數星期後自動消失,但細菌仍會潛伏體內。 第三期則是多月甚至多年後,梅毒細菌逐漸影響患者的腦部、脊髓及心臟,可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

治療第一及第二期梅毒,可服抗生素並完成療程,便可控制,治療第三期梅毒的抗生素療程可能較長。預防方法就是保持專一性關係及正確使用安全套。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